“曲松县琼嘎村驻村工作队:从“问题清单”到“满意答卷”
三张清单”映照为民初心,“一份答卷”诠释实干担当。如何让驻村工作真正对接群众期盼、破解基层难题?曲松县曲松镇琼嘎村驻村工作队以“民生、发展、治理”三张清单作答,将群众的“问题清单”转化为“满意答卷”,用真情与实干绘就乡村振兴的温暖底色。
驻村伊始,琼嘎村驻村工作队便迅速构建“工作队+村‘两委’+党员+网格员”四级联动调研机制,克服困难、走村入户,实现240户走访全覆盖。借助18场“田间恳谈会”“星空夜话”,他们倾听民声、汇集民意,累计收集群众诉求37条,精准梳理成“民生、发展、治理”三张问题清单,并庄严承诺“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琼嘎村驻村工作队副队长王玉洁表示:“只有脚步沾满泥土,才能读懂群众期盼。全覆盖走访不仅摸清了实情,更让我们的工作沾露水、接地气、有温度。”
聚焦“民生清单”,工作队将群众急难愁盼作为履职尽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拓宽增收渠道,他们借助社交平台助力冬虫夏草、手工酥油等特产走出村,实现销售额2.4万元。同时积极对接各类工程项目,累计带动578人次务工,助农增收18.05万元。
面对汛期灾害隐患,工作队第一时间抢修道路、清理泥石流、救援受灾农户,并争取64.45万元资金修建防洪堤,筑起守护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墙”。
在村民旦增曲扎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新修建的防洪堤现场。“就是这里了!”旦增曲扎停下脚步,指着坚固的堤坝,脸上洋溢着安心与自豪。“你们看,这个堤坝修得很结实。”他回忆道,那时山上发洪涝,不仅路断了,好几户的农田和牛羊都遭了殃。“今年,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为我们修建了这座堤坝,我们心里特别踏实、特别感激!”
此外,工作队推动饮水难题纳入2025年保障工程,安装5000米防护网防止野生动物侵害农作物,复垦抛荒田20余亩。更携手爱心企业投入10余万元,打造集阅读、理发、文娱功能于一体的“暖心阳光房”,点亮村民精神家园。
围绕“发展清单”,工作队着力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他们巧用“变废为宝”思路,将废弃猪圈改造为平菇种植基地,投放菌棒1600袋,累计产出平菇1124斤。同时申请8万元强基惠民资金,布局无人售货终端项目,探索智慧乡村新路径。
琼嘎村党支部书记强巴索朗介绍:“我们利用荒废猪圈引进平菇种植技术,采收后的平菇每斤可以卖到6元钱,由工作队和村‘两委’对接销售,实实在在拓宽了群众增收路。”
基础设施同步升级。工作队争取17.18万元新建民族团结活动中心,推动总投资1300万元的高原和美乡村补短板项目落地,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走进琼嘎村民族团结活动中心,目光瞬间被点亮。地面绿草如茵,像铺了块鲜活的绿毯,让人仿佛踏入自然怀抱;四周墙壁则成了“民族文化画卷”,五十六个民族的风貌与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场景错落绘制,既有各民族的独特风情,又透着一家人的热闹暖意。
村民格桑曲旺欣喜地说:“村里变化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孩子能洗上热水澡,环境整洁了,民族团结宣传也做得特别好。工作队的付出,我们都记在心里,打心眼里感谢他们!”
立足“治理清单”,工作队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他们健全“三资”管理制度,成功调处4起矛盾纠纷,切实做到“小事不出村”。开展安全隐患排查20余次,覆盖150余人,组织防汛演练与安全宣讲,全面提升群众应急能力。
在乡风文明建设方面,通过移风易俗宣讲、签订承诺书等形式倡导文明新风尚,开展藏汉双语政策宣讲覆盖600余人次。划分3个网格开展环境整治39次,清运垃圾5吨,整治乱堆乱放问题30余处,实现村容村貌“靓丽蜕变”。
王玉洁表示:“当看到平菇丰收、阳光房里洋溢欢声笑语,所有付出都值得。群众笑脸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认可。下一步,我们推动‘三张清单’工作法常态化,确保每一个诉求都有回应、每一条建议都有回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