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昌都市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关于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五项要求”及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以自治区党委进一步改进作风狠抓落实工作为抓手,以锻造“作风实、素质高、能力强”的村级干部队伍为目标,拓宽思路、创新举措,通过“传帮带+导师制+挂职锻炼+后备储育”的四维四新培养体系,推动全市村级干部队伍能力素质整体跃升,为实现市委“一切向东,建设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引领示范市”工作目标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传帮带”强基,构建经验传承“新链条”。坚持“三学三促”,实现经验传承与能力提升双向赋能。学思想促忠诚,推动驻村干部与村社“两委”班子结成“传帮带”对子6600余对,依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驻村“周学习”等载体,组织村社“两委”班子成员、“双联户”户长、党员,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路线方针和创新理论,引导村社干部自觉提升党性修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学业务促提升,采取“1+2+N”的帮带模式(即1名驻村干部带2名“两委”干部+N名后备干部),指导村社干部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证明开具等实用技巧,落实“四议两公开”等制度,协助办理村社事务,全面提升村社干部履职能力,推动村务决策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学政策促认同,结合“红色昌都·振兴奋进”活动,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爱国主义、反分裂斗争、新旧西藏对比等学习教育,以讲故事、看视频、举实例、办活动等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生动形象地讲述党的光辉历程,讲述党对西藏各族人民的关心关怀,引领广大农牧民群众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导师制提质,打造能力培养“新引擎”。整合全市县级领导干部资源力量,以县级领导与村社党组织书记结对帮带的形式,教理论、传经验,解疑惑、带作风。优选帮带人员,择优挑选年富力强、政治素质过硬、有干事愿望、有发展前途,但缺乏经验、思路不清的村社党组织书记作为帮带对象,同时按照“理想信念坚定、能力素质过硬、熟悉基层工作、作风扎实过硬”的标准,从县级领导干部中择优确定帮带导师,做到精优选人。细化帮带内容,坚持该干什么、能干什么、干好什么的原则,精制“五帮五带”工作任务(即帮责任意识转变、帮学习观念转变、帮发展思路转变、帮工作方式转变、帮思想境界转变,带基层党建工作能力提升、带民族团结进步能力提升、带推动经济发展能力提升、带生态文明建设能力提升、带固边兴边富民能力提升),着力解决村社党组织书记岗位职责不清、学习意识不足、发展思路不明、工作方法落后、作风建设不强等突出问题。明确帮带模式,依据帮带对象实际需求和帮带导师优势特长,进行一对一精准搭配,采取“日常帮带+专题帮带+组团帮带”多元化帮带方式,综合运用实践锻炼、情景模拟、现场教学等方法做实做好帮带工作。
挂职锻炼增效,开辟实践淬炼“新赛道”。实施“上挂+培训+实考”管培模式,推动村级干部在急难险重任务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靶向化精准选派,按照“村情相似、地域相近”的原则,聚焦乡村振兴、产业升级、基层治理等重点领域,建立“需求清单+能力画像”双向匹配机制,择优选派5200余名村社干部到乡镇(街道)挂职锻炼,固本提能、实干笃行。系统化培训赋能,创新“理论+实践”双轨培训模式,通过“红色大讲堂”、乡村夜校等平台,邀请专家学者、基层“土专家”讲理论、讲经验,组织1.5万余人次到区内外观摩学习、座谈交流,借鉴先进经验做法,帮助村社干部拓宽视野、打开思路。精细化管理考核,充分发挥管理考核“指挥棒”“风向标”作用,持续完善管理考核指标体系,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将挂职表现与年终考评挂钩,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树立选人用人导向,充分激发村社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
后备储育蓄能,激活人才队伍“新动能”。建立“选育管用”全链条机制,构建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村级后备干部梯队。精准“选苗”,坚持把推选“双好双强”型后备党组织书记作为重点任务,拓宽选人视野,精心推选9900余名优秀现任村社干部、致富能手、退役军人、乡村振兴等专干进入村级后备队伍,切实打造高质量后备力量。细心“育苗”,将后备干部纳入党员教育管理培训计划,通过教育管理、集中培训、实践锻炼、帮带帮学等方式,全面提升后备干部能力水平,为做好下轮村社“两委”换届,持续优化班子结构和功能打牢基础。择优“用苗”,鼓励后备干部带头组织参与“红色昌都•振兴奋进”活动,协助开展值班备勤、维护稳定、志愿服务等村级日常事务,在“干中学、学中干”,不断提升后备干部组织能力和服务意识,助推其尽快成长成才。目前已调整670余名优秀后备干部进入村社“两委”班子。